双赢彩票2012年3月17日夏历壬辰年仲春丁丑日,是传统春祭至圣先师孔子,即释奠礼的日子。河北省正定县文庙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庙,由河北省释奠礼活动发起人、河北省儒教研究会副会长高士涛,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马恒君,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祥龙担任献官,与孔氏宗亲及正定弘文中学百余师生举行传统祭孔礼仪。2012年9月28日,正定文庙再次举办了“河北省壬辰年纪念至圣先师孔子圣诞2563周年释奠礼”。两次释奠礼都引发广大关注,国内有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秋祭时,海外媒体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全程跟拍。可以说,正定文庙的释奠礼在海外开始有了影响。对于这样的状况,释奠礼的主要筹备者及主持人,吉恩煦深感欣慰。“在国内,正定释奠礼是最完备、最为符合古代礼仪规范的。”他很自信地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吉恩煦,2005年19岁时按古制行了男子的冠礼,被媒体称为自明朝灭亡后360年来第一位行加冠礼的人。从那时起,吉恩煦开始介入到古代礼仪的复原研究和实践。这一年,吉恩煦开始跟随老师高士涛一起做释奠礼。2005年人员较少,仅仅十几个人作为乐生,身着汉服演奏传统的祭孔雅乐。同年他们赴山东曲阜,参加了当地民间儒者组织的民间释奠礼。这是早期恢复礼仪时的特点,人数不多,几乎没有乐舞只举行简单的仪式。2006年有了重大转变,通过高士涛朋友的赞助善款,他们制作了上百套用于祭祀的服装。同时找到河北省正定县弘文中学学生义务参加,由吉恩煦负责礼仪排练。这也成为正定文庙按古代礼仪举办释奠礼的开始。从此,正定释奠礼每年形成传统,从未中断。清华大学教授彭林在清华讲《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一课有十几年,谈到复原古代礼仪,他说实际操作非常困难,一是古书非常难读,二是其中涉及的许多东西现在都不会做了。其一是雅乐团,古代礼仪的雅乐必须是八音七鸣,声音中正平和、舒缓、恢宏,节奏感非常强,没有滑音。需要专门的音乐人才才能演奏。吉恩煦说中国台湾在这方面做得比较不错。另外还有礼仪如何能做得更到位。祭礼分礼仪、音乐、舞蹈三个部分,要同时进行,也就是说,什么时候喊什么口令,什么人做什么事情,相对舞蹈跳到哪块,音乐演到哪块,都有规范要求。吉恩煦不断地研究和揣摩,但也觉得非常难,比如舞蹈,尽管有图示,但怎么从图A到图B?做不到位,动作和样子会特别奇怪。礼仪在古代是常用的,文献只是作为记录用的。早在北京奥运会之前彭林写过一篇文章:《从乡射礼看中国古代的体育精神》。并向奥组委提建议,将乡射礼(射礼中的一种)设定为开幕式表演节目。乡射礼,不是简单的比赛射箭,而是将诗歌、雅乐、德行、礼仪、射艺等糅为一体,展现了卓具特色的中华体育精神,对东亚各国的体育运动有重要影响。它的年代比古希腊奥运会还要早,既是历史,又是文化,还是体育。著名学者杜维明先生闻知后说:“北京奥运开幕式,没有比这个更好的方案了!”出乎意料的是,这一方案没有得到采纳。早在2006年,吉恩煦在中国人民学参与做了一次射礼和一次笄礼。“当时比较轰动,现在看来搞得不怎么样。没有详细礼仪系统考证,没有严谨的服饰、用具的考证,只能说在当时有些象征性意义。”吉恩煦说。做规范的射礼是吉恩煦的愿望。2011年他与百度汉服北京吧做了一次乡射礼,2012年做了春秋两次乡射礼。可以说在国内,这是比较符合古制也颇具规模的射礼。2012年11月的乡射礼是在北京的国粹苑举办的,“邀请了一些宾客或者老师,到我们的场地来,吃吃喝喝聊一聊,再看我们的射箭,看后,再邀请他们一起下列比耦,比比射箭双赢彩票。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吉恩煦说。与释奠礼不同,邀请来的宾客中许多人没有穿汉服,也不大会射箭。而这正是吉恩煦要做乡射礼的原因所在。吉恩煦认为,“真正的礼仪复原是在现在这个情况下,就找现在已有的场地,穿上我们力所能及的汉服,请一些人来参加我们的活动。礼仪不是表演,而是贴近生活的”。中国古代射礼的目的并不在于射箭中与不中,或者中多中少,而看有没有君子风范。吉恩煦说:“射礼是中国素养的极高体现。”正因如此,吉恩煦说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不是他们要表演给大家看,而是让礼仪融入生活。以后还要在各个城市推广,做试点,“希望大家谈完生意后不再打高尔夫,而是射箭”。当然,吉恩煦指的是有君子风范的射礼。“汉服和礼仪对中华民族来说中断了。”彭林痛惜地说道,“孔子提出的政治理想是大同世界,权威的表述见于《礼记礼运》的大同篇。梁启超和钱穆都说,中国文化是礼治,归结为一个字就是礼。如今这套礼仪都没有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载体没了,理想就成了空想。”彭林同样认为,礼一定要存在于民生日用之中,对社会生活产生积极作用。如果礼只有在博物馆里才能见到,那它就成了木乃伊,真正死亡了。因此,先要研究古代礼仪,分清精华与糟粕,找出核心元素,再结合当下生活,形成一套可以用于日常生活的礼。从2011年起,吉恩煦每年参与组织4次较大的礼仪活动,即1月份的祭文天祥,春秋两季的释奠礼和秋季的乡射礼。吉恩煦有两个担心。一是担心通过媒体推广影响,让普通人陷入误区,认为这些与普通民众没有关系,而只作为猎奇。这与他希望的社会影响是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会背道而驰。另一个与其说是担心,不如说是矛盾。礼仪活动缺乏经费,但真的有大量资金进入,是不是会受到投资方的左右?吉恩煦说不做合古制的礼仪,就没有任何价值。“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有些人喜欢传统文化,但不是喜欢传统文化的内核,是喜欢表象,甚至表象都不是。”吉恩煦表示。彭林曾多次在媒体上发表文章,批评国内某些地方祭黄帝、祭孔的礼仪,不但错得离谱,而且参与者毫无恭敬之心。彭林还以成年礼为例:“我敢说,有1万所学校在搞,就有1万个成年礼。各行其是。这是俗,不是礼。礼必须是统一的。”吉恩煦说自己现在要做的是,让正在做的礼仪做到更好、更合规范,可以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褙子、深衣、道袍、公服、袄裙,冠礼、笄礼、射礼、释奠礼,等等,这些汉服和中国古代礼仪的名词对现在的人来说都是陌生的。自2002年,连云港大学的教师李光伟着汉服弹古琴的照片在网上流出,2003年,河南郑州有了第一位穿汉服上街的王乐天,汉服运动在国内拉开序幕,已十年。2012年12月4日,中国台湾著名词作者方文山在网络发起《敬致汉服武林同道中人的千言书》,他有意在这十年到来之际做一个“首届汉服文化艺术节”活动。事实上,汉服运动的内涵和本质并不仅仅是服饰。百度汉服北京吧在其网站明确表示:“汉服运动是以复兴汉民族传统服饰为切入点,来试图影响大众,进而发扬传统文化的举动。”《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汉服和礼仪是不可分的,礼仪之始在于正衣冠。古人将衣服穿整齐、帽子戴正当做修身的一部分。汉服研究和礼仪复原一直是汉服运动并行的两条线。如果说,汉服能引起更大的关注,那么礼仪复原能让人们更深地理解传统文化。2012中国国际时装周上展示具有中国浓郁特色的礼服,网友称,汉服之美美不胜收。
2012年,彭林指导学生在研究宋代的《家礼》和清代学者江永的著作后,分别制作出两件先秦时穿的深衣。这只是一个开始。彭林希望,把古代的服饰结合文献记载和出土资料一点点复原出来。
彭林和他的学生之所以要制作汉服,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仪礼》17篇的复原作准备。另一个是想改革学位服。“我们有5000年文明,难道不能有一套属于中华民族的学位服?” 对此,彭林感慨地说道,“学位服非改不可。”
彭林认为一个民族最鲜明的文化表征就是服饰。世界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服饰。而人口最多的中国却没有民族服饰。
早在民国初立时,人们就知道肯定不能再穿满清服装了。可穿什么合适,孙中山意识到需要有一套属于中国人的服装。于是就有了中山装。孙中山还对中山装的口袋、扣子、裁剪等赋予其文化内涵。中山装一出,就得到了海内外华人的认同,并代替了长袍马褂。建国初期,、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都将中山装作为参加国内外活动的正式服装。
可是近30年来,西装代替了中山装成为中国人的正式服装。彭林对此很不理解,怎么西装就成了中国人的国服?他认为这涉及到大国的文化自尊的问题和对5000年文化自信不自信的问题。
2013年元旦,《新京报》刊登了韩国总统李明博身穿民族服装,并引用《朱子语类》向国民祝贺新年的照片。
因此,彭林想呼吁一下,希望国家领导人在今年春节,也能身穿民族服装、引用我们民族先贤的话语,向全国人民祝贺新年。
“中国人对穿衣戴帽最讲究了。”彭林向《中国科学报》记者描述了古人出门前的装束,“早晨起来梳洗整齐,挽成发髻,一块布或者绸裹起来,用簪子固定住。冠也有很多种,其下还有玉作为装饰。而梳洗整齐了才能面对人和社会,才能开始新的一天。”
彭林进一步解释,服饰里有非常严肃、非常严谨的文化。像《诗经》里的“青青子衿”指的是学生的衣服。其他的,如员外有员外服,文官有文官服,武官有武官服。
正基于此,彭林非常认可民间的汉服运动,“他们的意识是正面的,应该肯定”。而且他们在做有益的事。“因为他们不甘心中国成为一个西装的国家,提倡汉服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彭林说。
有人认为汉服宽袍大袖不适合现在的生活。彭林说这也不是问题,一是汉服可以在成人礼、结婚、传统节日时穿。二是平时穿的服装可以改革,但其中一定要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
彭林和他的学生复原古代衣服,主要是为了学术研究,但他们也和搞汉服运动的人一样,希冀在这个全盘西化的时代寻找对本位文化的认同,让大家不要忘记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而服装是最好的表征。
2002年,连云港大学的教师李光伟着汉服弹古琴的照片在网上流出,成为当代自制汉服第一人。
2003年11月22日,网友“壮志凌云”(即王乐天)成为第一个被报道穿汉服上街的人,汉服运动的局面为之一新。
2003年12月22日,网友“信而好古”在山东束发着汉服为学生上课,他是当代第一个自制深衣,穿深衣出门,束发着汉服的人,也是第一个着汉服为学生讲课的人。
2004年10月5日,来自北京、天津、上海、河南、黑龙江、河北的汉网网友共33人,在北京首次举行了全国范围内网友参加的、着汉服祭祀明朝民族英雄袁崇焕将军的活动。
2004年11月12日,网友“天涯在小楼”着汉服独身参加祀孔大典,并撰写《一个人的祭礼》,影响颇广。
2005年3月13日,“ufe”与“华夏复兴论坛”的儒生一共七人在济南举行了释菜礼,为儒学实践派的首次礼仪活动。
2005年4月17日,十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新儒生在山东曲阜孔庙,首次践行明代释奠礼,也是第一次统一着装的祭礼。
2005年5月6日,明德学堂举行依正式古礼进行的成人仪式,礼仪研究者吴飞为周天晗行加冠礼,或为第一次正式的传统成人礼。
2006年4月7日,上海、杭州、北京的一些同袍(汉服复兴者之间的互称)盛装云集,追怀上巳节这个美丽浪漫的传统节日。这是汉服与传统节日相结合的第一次实践活动。
2006年4月9日,在中国人民大学的“诸子百家园”里,十几名学生身着汉服,手持弓箭,这是360年来中国大陆第一次举行射礼。
2006年5月16日,来自武汉市的516名18至20岁的男女学生,在东湖磨山楚城广场举行首届汉服成人仪式,这也是官方首次参与的大型汉服礼仪。
2006 年7月21日,中国政府网把汉族服饰图片更正为“汉服”,新华网不久之后也更正了图片。这明确地表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终于正式认可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民族服装,这是自汉服消失360年以来真正回归的一个里程碑。
2006年11月12日,网友“共工滔天”与“摽有梅”在上海举办周制士婚礼,为当代依古礼举办婚礼的第一对新人。
2007年3月11日,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叶宏明提议,确立“汉服”为“国服”;全国人大代表刘明华建议,应在中国的博士、硕士、学士三大学位授予时,穿着汉服系列的中国式学位服。这是汉服第一次进入全国两会议案、提案。
2007年4月5日,天涯社区、汉网、秋雁文学社区等20余家知名网站联合发布倡议书,建议北京2008年奥运会采用我国传统的服饰礼仪“深衣”作为北京奥运会礼仪服饰,并将汉族传统服饰汉服作为中国代表团汉族成员的参会服饰。
2007年5月,福建汉服天下经文化局批准成立,民政局正式核准登记,成为全国首个官方认可汉服协会。
2008年1月23日,第一本反映汉服运动的书籍《汉服》正式出版。
2009年3月7日,英国同袍聚会,以巡游方式宣传汉服。这是第一次被报道的海外汉服宣传事件,也拉开了全球汉服运动的序幕。
2009年5月28日,四川成都民间举办的端午节,签到人数达195人,活动超过240人,观礼人数超过400名,是汉服活动规模最大的一次。
2009年6月1日,浙江理工大学生自制汉服学士服,为首次媒体报道实践汉服毕业照。
2009年10月28日,“中国装束复原小组”花费两年时间,复原汉、唐、东晋三套衣裳。
2010年6月21日,百度汉服吧会员突破20000人,标志着汉服宣传进入一个新纪元。
2011年2月3日,第一届汉服春晚发布,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根据网络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