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赢彩票因为热爱,我们选择了艺术。从古至今,艺术不断地超越既定规范和现有逻辑,是可能性和想象力生长的载体。它一方面为现实生活找寻精神的皈依,另一方面为未来提供梦想的形态和方向,在文明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是的,因为热爱,孩提时代,就在党明汉心中种下了画画这个梦想的种子;因为热爱,一生对艺术的坚守和努力,终于让党明汉从籍籍无名到家喻户晓,成就了他绘画的华彩人生。
“看,我的这幅《粉荞花》的作品上了《人民日报》,被浙江美术馆收藏。”看着党明汉手指的画面,着实艳得夺目。嫩秆秆绿叶叶,朵朵花儿片连片。一望无际的豌豆花竞相怒放,白的、粉的、红的、紫的,给山川大地增添了无限的色彩和生机。“粉荞花”原本是丰收时节农民对豌豆秆、麦秆等植物草秆磨粉为饲料的劳动过场,粉末飞扬既脏又累的农活却被农民喜悦的劳动情感渲染成欢快的场景。他的笔下,豌豆秆变成了七色的彩虹、飞扬的草粉变成了五色的云朵。就连扫帚、粮袋、脱壳机都幻化成盛开的鲜花。“我借艳丽的色彩抒发内心的情感,画劳动感受和劳动体验,既可以达到绘画的艺术效果,同时也传递出质朴的农民对农村生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党明汉说着他的画意。于城市长大的我穷尽想象也不会将“粉荞花”这么洋的说法与碾磨饲料的劳动联系在一起,从他的讲解中,我开始懂得了“粉荞花”的含义。
眼前这个脸膛黝黑,身形健壮的大汉怎么看也与艺术家挂不上边,然而,他充满灵性的火热内心却盛开着绚烂的艺术之花,浓艳芬芳。
“我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说起自己的身世和追求艺术的道路,他感慨万千。党明汉,1962年生于青海省湟中县共和乡东台村。六七岁时家里让他如愿上了小学,拿到课本的第一眼,各种大大小小的插图深深地吸引着他。或许是天赋使然,小小年纪的党明汉爱上了画画,而且画得有模有样。由于没钱买纸和笔,闲时,他就用捡来的笔头在废弃的作业本背面、书的空白处摹绘各种图画,沉醉在自己的童话世界。稍大的时候,他不得不辍学帮父母干农活。那时干农活挣工分是生活的核心。可他的心里始终没有放弃绘画,怀揣着做画师的梦想。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把绘画的目标转向了逢年过节时村子里社火表演中那装饰夸张、俏皮的人物形象,还有借助光、影、色的变化,演绎民间传统故事的皮影戏等宝贵的民间传统艺术。他十五六岁时终于有机会跟着村里有名的漆匠学习油漆画。从此,他开始执笔彩绘,几年下来掌握了各种花鸟鱼虫、山石树木的画法,掌握了深浅浓淡渐变的色彩搭配,绘画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富贵吉祥”等不同寓意的画作,深受农民的喜爱。加上20世纪六七十年代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扎根农村干革命”,带着时代特色的红色画风,诸多的墙画、板报绘画都为党明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很快他就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画匠。
湟中农民画有着深厚的民间基础。据说,在清末时期河湟谷地活跃着大批的民间艺人,他们常被寺院请去描绘雕梁画栋、泥塑彩绘,修复壁画、修葺寺院。当时民间建筑对漆画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大户人家经常将艺人们请到家里,漆画箱柜和寿材。在此基础上,民间艺人们以拜师学艺的形式,将民间绘画手艺一代一代地传承了下来。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在湟中兴起了一股民间绘画热潮,其中,以汉、藏文化为主而独具艺术风格的农民画蔚然成风,许多人都去做手艺人。1974年,湟中县土门关乡青峰村自发兴起了农民美术夜校,这是湟中民间绘画艺人首次自发组织颇为规范的民间教学活动,为湟中民间绘画的普及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开辟了先河。
1983年3月,中国美术馆举办了《青海湟中民族民间绘画艺术展》,当湟中县农民画在首都美术馆首次展出时,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高度好评。这次展览开创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青海民间艺术登上国家级艺术殿堂的历史。这对湟中县的农民画创作队伍影响极大,极大地提升了湟中农民画的文化自信力。北京传来的喜讯几乎是一夜之间传遍了山乡。那时还没有正式尝试过农民画画法的党明汉激动不已,他即刻报名参加了培训班。“我参加了县文化馆举办的现代民间绘画创作培训班。我很幸运遇到了一个好老师——著名的藏族画家旦正老师。记得第一次上课时老师讲道:‘在继承传统绘画技艺的基础上要不断地创新,将生活的画面用“图话”的形式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创作出有特色的艺术作品……’从没有受过正规专业绘画艺术教育的我不知所云。什么是创作?如何创新?这对改变我墨守成规以临摹绘画为主向新台阶迈进是个不小的挑战。”党明汉戏谑自己当年的懵懂。看懂党明汉心思的旦正老师耐心地提示着,鼓励着他。在老师的指导下,党明汉掌握了美术基础知识和农民画技法,对农民画的入门、学习、创作有了很大的帮助。加上他有一定的绘画基础,他的绘画水平不断提高,创作灵感也在老师不断的启发下汩汩涌出。“我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我有得天独厚的农家生活资源,我将农耕、收割、乡野美景等劳动、生活的画面由心而绘出,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备受称赞,于是,我找到了自信和创作的激情。”党明汉眼里透出坚定的光芒。
1985年的四月,他看到许多农民都在挖蕨菜,腌制蕨菜。蕨菜是当时最为热销的菜品。在蕨菜葱茏的山野忙着采摘的农家姐妹们,欢声笑语不断,那欢乐一浪一浪地传向四方。瞬时,他的心头出现了《蕨菜丰收》的画面。你瞧,茂盛的、硕大的金黄色蕨菜葱葱郁郁立在地头,天空中缀上了白色的、红色的、蓝色的、黄色的朵朵祥云,小羊羔在嬉戏玩耍,顶着花蕊的蝴蝶花朵在微风中不时摇曳起舞。如此夸张的画面让我忍俊不禁。党明汉说,整个画面颜色的运用完全是根据气氛和感情的需要而自由搭配。加上夸张而稚拙的画面形态,使绘画作品充满了灵动性,成功地起到了运用夸张手法,巧借色彩构图,抒发情感的艺术效果,以最美的画面呈现出最美的生活态度。从眼前的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中,可以感受到农民画大红大紫的“大俗美”,不仅仅是色彩的表现,更重要的是表达了农民的心理愿望、梦想,从艺术的手法展现农民生活的多姿多彩。1985年年底,青海省文化厅(现称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挑选出部分农民画作品参加甘肃省的农民画展,其中党明汉创作的《蕨菜丰收》《山村引来自来水》两幅作品被《兰州晚报》选登。“我激动得好多天都没有睡着。这是我的画作以登报纸的形式第一次隆重亮相,一辈子也不会忘怀这个值得纪念的起点。”说着当时的情景,党明汉依然显得激动。从此,他的农民画作品在青海省内外频频亮相。
2006年湟中农民画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这一年党明汉也荣获了“青海省一级民间工艺师”称号,2010年被授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美术‘湟中农民画’代表性传承人”称号。这一年正赶上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全国各地的农民画代表受邀到上海金山农民画写生基地进行创作交流。党明汉受邀作为其中的一名代表参加了此次活动。他十分珍视这个难得的机会,将他的传承人儿子也带到了上海。没想到一去就是三年。“这三年可以说收获不小。首先,开阔了视野,见到了全国各地的农民画风格特色。南方的画中篷船、小桥、蓑衣、斗笠,采茶、酿酒、养蚕等元素与我们的雪山、草地、牛羊、民族服饰,放牧、织毯、打酥油、磨青稞、剪窗花、踩高跷等元素完全不同,但是画面所表现的农民劳作实践、欢乐喜庆 、民风民俗、农家生活、 乡野美景、田园牧歌,都是农民内心情感的表达,是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画意共鸣,是与农业、农村、农民‘三农’的发展变化紧密相关的。再就是各地的农民画从线条、构图、着色、技巧等方面有所不同,拙中有巧、粗中有细、闹中有静,大家彼此借鉴、学习,受益匪浅。可喜的是,这次的学习创作中自己的《世博迎盛会》《草原精灵》《年年有余》《刺绣阿姑》《织藏毯》《办年货》《花儿与少年》等许多作品被喜爱农民画的游客、商家和收藏爱好者收购了不少。儿子党万晓的画技也提高不小,其中《吉祥的草原》《出工》等作品还获了奖。”党明汉回想着当年激动人心的情景。
随着时代的前行,不断兴起的农民画越来越被世人关注和喜爱。20世纪80年代以来,湟中县农民画陆续在全国民间绘画展上参展并多次获奖,许多作品被介绍到国外并被国外的美术馆收藏;有些农民画家被国外的文化机构邀请,出国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在全国及省地美术作品评比中,湟中农民画频频获奖,多幅作品被国家美术馆和国外美术馆收藏。其中党明汉的作品《家电进草原》入选首届“环翠杯”全国农民书画大赛展,荣获一等奖;作品《舂麦仁》在“第五届青海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品展”获一等奖;作品《改板》被陕西省民俗博物馆收藏;《小团出大戏》《山泉》等多幅作品选入《中国农民画优秀作品集》《中国现代民间绘画》《湟中民族民间绘画艺术集》等大型画册。我国著名画家、民间美术评论家廖开明这样评价:“农民画家党明汉的创作,就是学习传统并进行创新的典型范例。”党明汉说:“农民画的活力在于与时俱进,既要继承传统还要适合时代的需求,不断地创新。”从《山乡的变化》《中国梦》《我要上春晚》《脱贫致富绣前景》等许多透着艺术灵性的作品中不难看出其构图、选材、视角都具有新时代的特征,都图说着一个个有趣的时代故事。特别是2020年全国上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党明汉父子创作出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同心协力抗疫情》《发热门诊》《守护》《大爱无疆》等多幅农民画作品,以美术的形式积极助力全国抗疫,被报纸和电视刊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作品构思巧妙,其中除了呈现出“中国加油、武汉加油”字样,青海援鄂医务工作者身着汉、藏、回、土不同服装登梯上机,各民族团结一心支援武汉共同抗疫的现实情景,还有黄鹤楼(寓意压住病毒的镇妖塔)、祥云、嫦娥飞拳击打象征病毒的黑色细胞雾团的传统元素,丰富的想象力使画面透出正气和力量,又不失农民画的可爱、夸张,充满情感,寄予了抗疫取胜、国泰民安等美好祝愿。
如今,身兼数职的党明汉承担着农民画传承与发展的责任和重担。他说,对非遗项目农民画的传承与发展既喜又忧。喜的是有旦正这样的一些农民画老艺术家们的引领,有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近几年成立了湟中县农民画传承培训中心和非遗农民画传承基地,借着公共文化服务和美育教育的平台,不仅面对农村,同时面向学校和企业、民间社团组织,开展了多批农民画爱好者的培训工作,目的在于扩大农民画队伍,培养新一代农民画传承人,提升农民文化层次,提高全民素养。忧的是,虽说接受农民画培训的人数不少,可是能坚持下来的却不多。真正画好农民画,成为一个合格的农民画作者,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的绘画知识和技能,就得有时间和实践的积累,需要一个过程。这对于喜欢农民画的年轻一代来说,打工挣钱养家显得更为重要。为了能够传承这门民间艺术,党明汉首先从自家做起,坚持对子女的传教,如今,他的儿子和女儿虽然都已成家育子,即使各自都忙于自己的工作家庭,也从没有间断过农民画的学习。他说,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和支持农民画这一民间绘画艺术,稳定和提升农民画传承队伍,使之成为带动湟中县文化发展的产业,为农民增添一份收入;希望加大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农民画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门乡土艺术,从而提高本土农民画的知名度,使农民画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双赢彩票。
我们相信,农民画作为民间生活的一部分,还将以崭新的姿态彰显中国精神,鼓舞人们坚定文化自信,守护精神家园,以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我想,美的东西都会激发人们热爱生活的热情,都会滋养人们的心灵,都会让人们多一份温暖、希望。而农民画最大的艺术魅力就是向往和创造美好!
在继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中勇攀科技高峰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 ——摘自…【详细】
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1964年10月16日,大漠深处一声巨响,我国第一颗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详细】
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副坝工程坝体混凝土正式封顶8月27日,记者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有关部门获悉,柴达木盆地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格尔木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副坝工程坝体混凝土正式封顶,标志着该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海西州格尔木市乌图美仁乡境内,是柴…【详细】
青海省社工考试报考人数再创新高2021年全国社工职业水平考试青海省报名工作日前结束,全省报考人数再创新高,达到2694人,其中报考助理社会工作师2061人、社会工作师616人、高级社会工作师17人。 近年来,在青海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民政部大力支持下,青…【详细】
青海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安全防线加速筑牢从青海省卫生健康委传来消息,青海省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强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压实防控责任,严守防控底线,全省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已超过790万剂次,累计建成核酸实验室124个,疫情防控安全防线正在加速筑牢。 据悉,我省全…【详细】